【直播DC2020】圓桌討論:支付端變化如何影響創新
2020年9月17-18日,由BioBAY聯合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共同舉辦的第十屆中國醫療器械高峰論壇(DeviceChina2020)于蘇州國際博覽中心召開。今年,論壇以“拾級而上,器程新征”為主題,持續關注中國醫療器械行業生態發展、行業政策的最新變化;從政策法規到投資并購,從經驗總結到宏觀展望,在兩天的行業思想盛宴中,多位中國醫療器械行業領軍人物帶來了最優質的分享、最激情的討論,以最專業的視角,探討產業布局新模式、探索后疫情時代行業發展新機遇。
在9月17日的主會場上,在泓懿醫療器械(上海)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張偉的主持下,中信證券投資銀行委員會醫療健康行業組高級副總裁張楊、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健康保險事業部總經理施敏盈、美國先進醫療技術協會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經理焦玲共同參與了“支付端變化如何影響創新”的主題討論。
“支付端變化如何影響創新”的主題討論
以下為圓桌討論概要:
張偉:今天我們這個題目是老大難的題目,為什么叫老大難?因為醫療支付里面,首先是社會老齡化,醫保費用支出肯定會增加的,這是老的方面。支出方面,已經看到一些數據,未來市場逐漸接近于一個平臺期的時候,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最近政策出來的一些原因。所謂的“三醫聯動”,醫療醫藥醫保都能夠有效的聯動起來,個人覺得蠻難的,因為偏向任何一方感覺不構成三角,總會對另一伴產生負面的影響。三位嘉賓站在不同的角度,對現狀和政策的理解是怎樣的?
焦玲:從中國來看,現在中國的支付方式是多種形式并存的。2019年5月國家發文,在3年之內有30個城市進行試點,3年以后推廣到全國。DRG是一個,按病種付費的是一個,除此之外還有按床位付費,醫院里面按人付費,具體講到產品更多是外部收費,檢驗診斷的產品更多的是打包收費。
施敏盈:健康險在整個健康產業里熱度較高。像主持人說的整個保險業,健康險理賠款的支出占到整個國家衛生支出的比例大概3%左右,美國占到30%。國家在政策上要求我們積極參與到醫保體系的建設當中。從商業保險來說,國家對行業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2025年商業健康險的規模要達到2萬億,按照去年7066億的推算,每年的增幅要達到20%。在一些政策上面明確提到了,要跟前沿的醫療器械的發展,包括高端醫療相結合,做一些健康險產品的創新。
張偉:保險公司確定項目的時候肯定做過精算的,一方面不能虧錢,或者說不能虧太多錢,通常來說如果企業想和保險公司合作,是不是也達到一個體量,有一個標準?
施敏盈:首先,9月5號國家出了一個規范健康管理的文件,無論是管理公司還是醫療器械、藥廠,對于這些保險公司合作的企業都有了規定。第二,在產品上,保險公司設計的時候肯定要有持久性,費用設計方面需要合作方提供一些經驗的數據,包括可靠文件的數據來作為定價的基礎。第三,保險公司對于創新,尤其是跨領域的創新其實了解不深,有一些風險共擔的約定在里面。
張楊:今年是一個大年,我們公司無論是從業務單數還是發行規模上都創了新高。我們未來要看什么樣的企業,要去做什么樣的企業,新藥有20年的專利保護期,但是如果價格上沒有得到0護,無法填補巨額研發費用的成本支出。
張偉:剛才焦總也提到了,我們的DRG還有帶量采購,在藥品里面已經實施了很長時間了,對藥品行業產生巨大的影響。另外一個方面,我發現藥品有時候也有一個很矛盾的地方,比如說有一些藥品進入了4+7,但是銷量銳減,沒有進入4+7的反倒銷量大漲,您是怎么看待醫療器械帶量采購的趨勢的?能否給在座的企業一些建議?
焦玲:這是一個特別有挑戰性的題目。首先醫療器械國際上沒有一致性的評價,不像藥品有一致性的評價。帶量采購是國家要做的事情,對于我們行業來講國家要做的事必須配合,所以必須要去看一下采購的政策、采購的品種。我們希望有關部門能夠看到器械的價值,做產品評估的時候,不要單純的看到價格,也要看到其他的價值。
張偉:想問一下施總,您是唯一的支付端的代表,能不能做一個與保險公司合作的管理項目,病人生病后以最優惠的價格給他最好的產品,未來您覺得有沒有這種可能?
施敏盈:健康險跟醫療器械的結合,剛才只是點到幾個點,因為從治療上,保險公司肯定不能介入。我們的介入是院外的、院前的,包括預防、健康促進、體檢,院后的康復,還有就醫的一些服務。跟醫療器械的合作方面,保險公司希望給到一攬子的服務,因為優質的醫療資源還是比較缺乏的。淺層面的合作,我們可以從一些費用開始,比如說單病種的一些打包價,這樣的話就會產生三方的共贏,只要達到共贏了,就是良性的合作。可能現在醫療器械比較關注的是客戶患病以后,保險公司更加看中患病前的這一塊。也有一些器械,比如說心臟的支架、后續的康復,這方面能夠延伸,保險公司還是愿意支付后續的成本,對于我來說只要總的成本能夠控制,我就是達到了贏利。
張偉:最后一個問題問一下張總,大家都知道醫療器械還是蠻熱的,但是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同質化,這可能對市場造成很大的影響,可能會有價格戰;另外就是創新,能夠發現藍海,或者是有新的議價,從投資角度來講,高度的自我競爭會導致這個行業或者領域內受到一些影響。
張楊:創新型企業是我們的本質,無論是評價我們的價值,還是評價我們的團隊,都是先把眼前手頭的東西做好,把這個領域做好做深做透做精,迅速占領市場。將來降價沒有關系,因為你有先發優勢。
集采是一把雙刃劍,能夠迅速捕捉市場的信息。企業沒有辦法改變什么,但是能夠適應他,找到一條適合的道路。
備注:以上演講摘要,根據現場實錄整理,未經嘉賓審核。